颜清道长:修道需要真功实行,请别做朋友圈的“假精致”!

国学分享 国学网 2024-03-30 14:01 166 0

启清阁

启清阁,专注道学修研。

志在弘扬正道、正法、正信。

颜清道人愿通过所学所修助更多人启悟道法智慧。

现民间各类法脉流传很广,但正统道法传承甚少,希望有助于大家解惑指迷~

颜清道长:dao2628

1


大众印象中的道人,都是衣袂飘飘、归隐成仙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。随着道教文化的复兴,以及当代社会中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,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去过一种遗世独立的世外隐仙生活。


道门经典中提到,人间是一个五音苦爽的社会,若长久浸淫在其中,人们就会迷失了自己的本性,从而只能在欲望之河中沉沦,难以找到超越困难和生死的法门。由此,道教的神仙形象以及修道者淡然世间的态度,遂成为诸多红尘众生的向往。


然而,修道并不是对红尘世俗的逃离,也并不是用琴棋书画诗酒花等物件堆砌出来的意象。很多人认为的逍遥,仅仅限于在繁杂的生活中品一杯清茗、在西装革履的工作中着一身汉家衣裳、在鱼肉饱腹的间隙吃一点农家野菜。单单自己享受这一份闲适的生活还远远不够,还要在朋友圈中配上几句淡雅的诗文,看着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们给予的点赞,心中才能逐渐找到一种满足感。


我们这颗本来清静自然的心,是什么时候开始被外在的形式感给困束住了呢?


图片


2


真正的修行,从来都不会在乎嘴上的滋味和身边的人情。不是不珍视这些,而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立场和感知,我们从来不能要求大众皆有同一追求,也没有必要把自我的赏识和满足,建立在他人是否认同的基础上。


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,从入世的角度看是无可厚非的,道家的入世精神,也正在于要使更多人,能在滚滚红尘中找到安定和知止的富足。


不论是拍照发朋友圈的伪精致,还是抱着一腔济世度人的热情,重要的是自己首先可以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,发现安然自得的乐趣。他人的赞同与否,并不会改变你的初心。能够与自我的欲望之心、烦躁之心、执念之心和分别之心握手言和,才是修行真正要做的事情。心中充满了平静,才会把一切人间事物都附加上欢喜和美好。因为修行不在世外,而在于生活中的日常。


明白了以上这一点,自然也就明白道家所求的修真,是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努力。


道教虽然以出世隐修为人熟知,但若是没有一番世间法,又该从何而出呢?出世以入世为基,唯有先做好人间法,才能进一步去谈论修真。


图片


3


自古以来,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仙人。


道教提倡的是,人们在面对红尘人间的各种纷繁琐事时,要始终能够保持一颗安宁平和的心,既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,同时也不要产生过多的妄想和欲求。因为一切所得到的,都源于你曾经种下的因;一切你期望拥有的,都取决于你当下是否努力付出。


即便是以逍遥神仙为例,道教中的神仙也从来都不是简单地妙绝人寰,而是在世的时候用自己最大的能力为百姓苍生谋求了福祉,如悬壶济世的药王,把人间责任落到实处,才是一个修行人最该去做的事情。


而反观当下,很多对世外隐修充满渴望的人们,其一方面在抱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苦难,一方面又不愿意为了改变当下的困境而付出努力,这反倒会为自己的身心造成矛盾。在求之不得和无法出离之间的纠缠,才是真正的人生苦楚。


南华真人庄子曾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,叫“心斋”,即心中不染尘杂。如同我们的身体长期吃各种食物而逐渐昏聩一般,人们的心灵本来明净,却因为总是生起各种各样的妄想而最终迷失了本然真性。所谓心斋,便是给心灵做一次斋戒,使之忘却诸多欲望。忘,即是亡心。


道教有一句话叫“人心死,道心生”,是说只有使妄想之心死去,才能开始以道心观世界。届到那时,你所能体悟到的逍遥便如九天之上的鹏鸟一般自由,而非只是把清静限制在有形物质的相待中。


假精致的修行,不过只是初始;待到你以道心去看,见得世上万物本来齐一、无我无他,于是何必要产生占有、忧愁和苦恼呢?


-END-


评论区